战争的创伤是需要治愈的。
当年,高骈收复交趾,受封静海节度使,大力经营交趾地区,聘请工匠开凿沿海暗礁,疏通了从安南(今越南河内)到邕州(今广西南宁市)、广州的漕运,保证了粮草运输的安全。又重修外城,为今日越南首都河内奠定了基础。以至于当越南脱离中原王朝自立之后,其早期君主也把高骈尊奉为“高王”,高骈成了越南的祖宗。
现在,高骈任西川节度使,赶跑了南诏侵略军,自然要继续经营西川地区。
然而他在西川的表现就没有那么光鲜了。
高骈非常迷信巫术,最喜欢装神弄鬼,每次作战之前,都要在军营中举办各种稀奇古怪的祈神仪式,比如焚烧纸人纸马、向夜空抛洒豆子(传说中的呼风唤雨、撒豆成兵)等等,告诉士兵们,咱们有神灵的保佑,有天兵天将暗中帮咱们。
事实上,很多将领在作战前都会利用士兵们迷信鬼神的特点,进行一些心理暗示,坚定大家必胜的信念。
但是,大部分将领是“利用”,而高骈则是“被利用”。高骈不是忽悠大家,他本人是真的相信这些歪门邪道,他对鬼神的信仰非常虔诚。这也为他日后悲惨的结局埋下了伏笔。
在追击南诏军队的时候,高骈就在军中搞这些装神弄鬼的手段。当地的官兵对此大惑不解。于是高骈向他们解释,说:“巴蜀士卒胆小怯懦,难当大任。我这是请九天玄女帮忙,派下天兵做先锋。”
有下属告诉他,歧视蜀地士卒的态度和言论,深深伤害了那些英勇蜀兵的自尊心。
高骈虎目一瞪,“英勇的蜀兵?他们若英勇,还至于调动本帅?”
高骈的狂妄自大、目中无人,不仅仅是对南诏,对待自己人也是如此。
他出身名门之后,头顶胜利光环,背靠朝廷大山,傲视群雄、睥睨天下。他现在的角色是西川的建设者,然而他却沉迷在解放者的角色中,甚至一度把自己当成了征服者。他的很多举措都引来了不小的争议。
比如,不懂金融的他,把西川地区经济搞得濒临崩溃。
他下令商业交易必须用“足陌钱”。
“陌钱”又作“百钱”,就是一百文钱(铜钱或铁钱),十个“百钱”就是“足陌”,也就是一千文。“足陌钱”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叫法,最为我们熟知的就是“一吊”、“一贯”。
在当时,民间交易多用“短陌钱”,即以不足一千文当做一千文来用。
乍一听似乎是商业欺诈行为,其实不然,这是中国古人智慧的高度体现,完美解决了一个金融难题。
高骈显然是金融领域的小白。下面我们将做简单分析,帮他认清自己的错误。
其实“短陌钱”出现的原因很简单,就是市场上的流通货币不足。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,市场上缺乏足够多的货币,无法与高速发展的经济相匹配。注意,不是缺乏购买力,而是缺乏流通货币。也就是现在我们熟知的“钱荒”、通货紧缩。
“钱荒”也不是现代金融新生概念,早在北宋,大臣们给皇帝的上疏中,就已经把这个问题叫做“钱荒”:
“钱既难得,谷帛益贱,人情窘迫,谓之钱荒。”
跟现在的“钱荒”是同一个概念。
从古至今,这都是困扰人类的一个永恒难题。而古代中国人的高度智慧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堪称完美:创造虚拟货币。
现在流行的“区块链”、“虚拟货币”概念,都是炒冷饭,中国人早在汉朝就将其应用了。
具体做法也很简单,就是大家约定俗成地承认“短陌钱”,共同规定一个比例。例如“八十为百”,用八十文钱当一百文钱使用,凭空创造出二十文的流通货币。如果二十文还不够用,那就创造三十文,即“七十为百”。
这种“虚拟货币”的广泛流通,得益于官方认可。政府为其背书,在税收、发放俸禄等环节也认可并使用“短陌钱”。
例如在唐穆宗时期,就规定用920文当一千文来用。到了唐武宗时期,更是明文规定,凡是超过五千文的大宗商品交易,只能付一半现金,另一半则用匹帛代替,以行政干预的手段,强推“短陌钱”。
“短陌钱”也就成了合法的“虚拟货币”,有效地缓解了“钱荒”问题,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通货紧缩的金融难题。
“短陌钱”简单易行,效果显著,故而一直沿用到了民国初期。因为金属货币(如铜)存在金属产量的先天限制,流通量存在着不可突破的天花板,并且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不方便携带等缺点。
直至纸币的大量使用,“短陌钱”才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只可惜古代的中国人并没有把金融问题提炼出来,没有把金融作为一项单独的学问。经史子集,罕有金融一席之地。
而高骈,更不可能洞察其中深邃的道理。他只知道,四是四,十是十,十四是十四,四十是四十。一千文就是一千文,八百文就是八百文,怎么能用八百文当一千文呢?想骗人?门儿也没有!给我改!
废除“短陌钱”的,高骈不是第一个,早在南北朝时期,梁武帝就曾下诏废除“短陌钱”,规定必须使用“足陌钱”。其结果是适得其反,人们纷纷藏匿货币,进一步缩紧了市场流通性,货币急剧紧缺,以至于到了后来,人们用35文当100文,比之前更短了。
历史已经为高骈提供了前车之鉴,使用粗暴的并且与客观趋势相悖的行政手段干预市场,只会让市场形势更加恶化。
然而高骈还是重蹈了覆辙,一夜之间就把西川地区的经济搞崩溃了。
用现在的话说,西川的股票市场、债券市场、期货市场、外汇市场……全线崩溃,一夜之间触发系统性金融风险,人为造成了通货紧缩,西川经济重回史前文明。
西川经济大萧条,百姓们基本的生活都难以得到保障,人情窘迫,“钱荒粟帛贱如土,榷峻茶盐不成市”。
高骈又采取了严刑峻法的高压政策,妄图继续用行政手段强迫经济回归正轨,异想天开而又粗暴无情。
经济危机使得巴蜀人民怨声载道。
当地还有一个历史遗留问题:上一次(870)南诏入侵的时候,前泸州刺史杨庆复为了抵御南诏而招募敢死队,凡是加入敢死队的,一律破格提拔,并给予相应待遇。这才募集了一批勇士,拼死保卫成都,并最终取得了成都保卫战的胜利。
而高骈到任后,收缴了敢死队的委任状,取消了他们的职位待遇。理由是财政紧张,府库空虚。
人家当初可是冒着生命危险,九死一生,才换来的待遇,这是朝廷官员的承诺,代表着政府,是合法的。
试问高骈,日后倘若再需敢死队,谁还会听信你的承诺?
高骈的道理很简单,“那是杨庆复答应你们的,又不是我答应的。你们找他要钱去啊。我不当接盘侠,不承认这笔债务。”
敢死队愤怒不已。我们被耍了!
于是地方军队,也开始怨恨高骈。
接下来,高骈还有第三个动作:
下令把西川辖境内官员花名册取来,不辞辛劳地仔细审查着堆叠如山的人事档案,凡是从“吏”擢升到“官”的,一律罢免。
官,是通过科举的国家正式公务员;吏,是临时工,没有学历等特殊要求。通常情况下,吏是无法变成官的。
但是,由于西川的情况特殊,频繁遭受南诏入侵,在战争时期就有一些吏被破格提拔为官。火线转正,这是历史遗留问题,也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情况。朝廷也是认可的。
而高骈却一概不予承认,一律罢免,“临时工就是临时工,非在编就是非在编,四是四、十是十……”
当地老百姓对他不满,地方军队对他不满,地方官吏也对他不满。
可以说,空降到西川不久的高骈,已经失去了立足西川的根基。
危险正一步步靠近,而高骈却毫不知情。
点击弹出菜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