陆禾诗被老太太禁足的第二天,就和陆渠一同去了城郊的庄子。
陆家不可能仅仅靠陆渠和陆通那点俸禄养活,在城外还置办了庄子来养活一大家子人。
十五年前,南夏朝君民南迁,依托圣湖而建的明城成为了南夏朝的京畿,随之而来的还有北境大量的难民。
南夏大旱,子民无多,这一池圣湖成了南夏最后的希望。
一开始朝廷组织难民围着圣湖垦荒,用湖水来浇灌耕地,种植耐旱的粟,终于解决了南夏君臣南迁之后的粮食问题。圣湖水美,浇出来的土地产粮多,更激发了南夏君民垦田的热情。经过十五年,圣湖边上的良田越来越多,不仅养育了一方黎民,更吸引了越来越多遭灾的老百姓投靠明城而来。
明城十五年来依托圣湖愈发繁荣,满朝南夏君臣好似已经彻底从十五年前大旱大灾,濒临灭国的阴影中摆脱了出来,开始置办田产,吞并土地…
若不是朝廷抑制吞并,限制每户手中的田地数量,只怕这明城乃至整个南夏朝已经改朝换代了。
陆渠当年贵为三司使,手掌南夏的财政大权,为了养活一大家子的人,手中自然有在城外的产业。
赶着骆驼车行了十里多,陆禾诗这才和陆渠到了城外的庄子。
庄子从里到外,外墙到里屋,都是石垒的,难见一点城内的木料。天旱,木材的数量也大大减少,新的长不成,老的活不成,就连庄子门边的一颗老杨都是稀罕物。
“老爷。”庄子里有老奴守着,见陆渠来,少不得见礼。
见还有穿着褙子长裙的陆禾诗,老奴还得多磕一个头,“小的见过小娘子。”
陆禾诗让他起来,视线比陆渠还要快往庄子四处瞧。
这个庄子约莫着十多顷,谈不上大地主的行列,却是在朝廷限令下能置办最多的田地了。
让陆禾诗觉得最有意思的是,这地里种着的除了耐旱的小米,最多还有土豆。
听说,当年沐王亲下南洋,寻回了这稀奇粮种,不仅耐旱,而且产粮远超小米,口感还很好,是明城能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的关键。
三年前陆禾诗第一次听到这个传闻的时候,就觉得那个沐王一定是和她一样穿过来的,不然怎么会认得土豆这种高产作物。
可当陆禾诗听到当地人对“土豆”的叫法之后,陆禾诗就打消了这个想法,至今为止这土豆还被叫做“洋豆”。
哪怕叫做马铃薯或者potato,陆禾诗都要试一试这沐王的底细。
除了这个,陆禾诗这三年听过关于这沐王的传说更是数不胜数,比如八岁南迁率军断后坑杀十万北康骑兵,十三岁下南洋寻回“洋豆”救民于水火,十五岁奉命镇守南夏朝北境,二十岁镇压东海城叛乱…
陆禾诗觉得,这样的人绝对是上辈子被上帝亲过——开光了,要不然七窍玲珑怎地他能有八窍?
趁着陆渠打水的功夫,陆禾诗已经蹲在土豆田边上,翻看起作物的长势。
“娘子,这地里污秽,莫脏了手。”老奴瞧见了,慌忙想要制止陆禾诗。
陆禾诗不为所动,却道:“这养人的庄稼地,该是最干净的,怎可说污秽。”
那老奴听不出陆禾诗话里的深意,指着那些作物的根部,“娘子不种地不知道嘞,这地里要施肥,用的都是些腌臜物。”
陆禾诗视线一动,就看见了土层盖着的农家肥。在化肥没有普及之前,哪家哪户不是自己堆肥发酵的农家肥。
陆禾诗却奇怪地问:“老三叔,这地里怎地没用那化肥?”
被唤作老三叔的老奴惶恐,连忙答道:“那肥料容易烧苗,老爷让用这农肥,来年再用那化肥。”
…
点击弹出菜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