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28章 JJ斗地主

当下的中小学课堂,不少老师在称呼学生时,往往喜欢用“亲爱的”“宝贝儿”等词语。对此,有的人认为理所应当,有的认为不妥,尤其是对已经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而言,这样的称呼“有点肉麻”。

老师该不该用亲昵的称呼与学生交流?这一问题看似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,实际上很有讲究。老师对学生的称谓反映着师生关系,称谓是否恰当对于教学过程和教育效果也有着直接影响,背后还关系到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与认可。

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五个层次,这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、归属和爱的需求、尊重需求、自我实现需求。具体来说,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尊重需求开始增长的阶段,学生逐渐认识到,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相处原则就是尊重,尊重需求增长在学生身上的表现,则是学生表现欲、好胜心的增强,喜欢受到公开的表扬。初中阶段,学生逐渐进入青春期,尊重需求非常强烈,自我实现需求逐渐增长,同时,这个阶段的学生对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已经降到很低的水平。换言之,学生自我感觉不再需要家长、老师的爱护,喜欢突出个性,坚持自己的想法。

因此,既然小学生有更多被关注、被尊重、被认可的需求,老师经常使用“宝贝儿”这些家长常会用到的词正符合这一需求,可以偶尔使用。但是,满足这一需求的前提是能让学生感受到这些词是老师对他们的尊重。换句话说,如果老师对每个学生都这样称呼,对处于表现欲、好胜心增强阶段的小学生来说,效果会越来越不明显。从这个角度出发,择机而用而不是滥用这些词,效果很可能会更好一些。对于初中生来说,学生的尊重需求更强烈也更高级,个性展现**、叛逆**也更强烈,这个时候如果在公开课堂上对单一的学生使用这个词,对其自尊心可能是个打击;但对于学生整体使用这些词,学生很可能更认可老师是一个轻松的玩笑,可以拉近与学生们的关系。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,这些词汇的使用,应当用得恰当、及时,充分发挥称谓的积极作用,传递教师的关爱与鼓励。

在考虑这个问题时,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很重要的一个点,就是不同学生心智、性格、性别等方面发展存在差异性,并且学生的这些方面也都在不断发展。以性格为例,仅小学适龄的儿童,性格即可以分为自主型、封闭型、抑郁型等十多种性格。同时,随着年龄增长,学生的整体性格特点会从学龄期性格逐步过渡到青春期性格。不同性格的学生对同一事物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,对于老师给他们的昵称,自然也会有不同的反应。对于大部分的文静型学生,昵称的作用效果明显,但对于一些嫉妒型的学生,可能会起到反作用。即使进入青春期后,几乎所有学生对同一事物的反应都会与之前大相径庭。老师在称呼的使用方法、使用频率甚至使用与否上应当因人而异,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反应,制定不同的使用策略。

昵称看似事小,但本质上是教育观和教学方式的体现。对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使用昵称,是一种合理的教育、评价方式,合理的使用能提升学生与老师的亲密度,提高学生自我提升的意愿,对学生学业水平、人格的发展都能起到促进作用。在昵称使用的过程中,教师应当高度注意学生的差异、使用的场合以及教师与学生性别的差异,规避使用中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。同时,要注意学生的性格是需要发展的,对学生的使用方法也需要不断发展,起到引领学生的作用。

上一章
下一章
目录
换源
设置
夜间
日间
报错
章节目录
章节报错

点击弹出菜单

提示
速度-
速度+
音量-
音量+
男声
女声
逍遥
软萌
开始播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