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4章 一口

秩序的重要措施之一。

在古代皇帝选太子一般有两个原因:

其一,太子不出意外的情况下,就是皇帝的接班人。皇帝培养他太子文化知识外,还要教太子处理朝政。

皇帝需要继承人,但是太子的皇权往往会和皇帝的权力发生冲突。比如汉景帝废太子刘荣、隋文帝废太子杨勇等。

其二,古代皇帝的子嗣众多,如果不确定太子的人选。其他子嗣都有机会继承皇权,必然引起朝廷动荡不安。有了太子,就能保证国家的稳定。

然而在清朝,过运接近三百年的时间,却只有一个太子,这是怎么回事呢?让我们一起来看看

天启六年即天命十一年(1626年)八月十一日,天命汗努尔哈赤在由清河返回途中,至离沈阳东40里的瑗鸡堡死去。

努尔哈赤尸骨未寒,后金内部发生了汗位继嗣之争。当时四大贝勒为:代善、阿敏、莽古尔泰、皇太极。四小贝勒为:阿济格、多尔衮、多铎、济尔哈朗。

阿敏和济尔哈朗为舒尔哈齐的儿子,属于旁支,不能争位。莽古尔泰生性鲁莽,曾弑其母继妃富察氏,也不能争位。还能承嗣汗位就剩:皇太极、代善、大福晋阿巴亥所生的多尔衮。

《北游录·纪闻下》记载:“大妃“被宗室大臣勒令自尽”,阿巴亥死后,多尔衮和多铎就失去了依靠,没有能力争夺汗位。

代善虽然为大贝勒,因为性格“柔弱”,在努尔哈赤时已经失宠,又被削夺一旗。皇太极拥有两旗,得到大家的支持,天启六年即天命十一年(1626年)九月初一,代善、阿敏、莽古尔泰等其他大臣,在笃恭殿为皇太极举行登基大典,次年为天聪元年。

天聪十年即崇祯九年(1636年),四月十一日,皇太极改国号“金”为“清”,改年号“天聪”为“崇德”。

清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(1643年9月21日),皇太极白天在处理政务,夜里就离开人世。皇太极死之前,没有留下任何遗言。也没有交代谁来继位。

当时,最有希望夺得大位的是35岁的肃亲王豪格和32岁的睿亲王多尔衮。在豪格与多尔衮两派势力剑拔弩张、互不相让的关头,济尔哈朗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:让既是皇子,又不是豪格的福临继位。

清崇德八年(1643年)八月二十六日,福临登上盛京笃恭殿的鹿角宝座即帝位。次年改元顺治。

顺治二十四年(1667年),顺治皇帝病重,继承人成了关键问题。虽然大皇子以死,还有二皇子福全,康熙作为顺治皇帝的三皇子,按照长幼次序,怎么也排不上他。

外国传教士汤若望说:玄烨出过天花,对于这种可怕的疾病有了终身免疫力,再也不会出了,福全还没出过,难保以后不会出,为了保证国家将来不会因为皇帝突然病逝而出现动乱,玄烨当上了皇帝。

康熙一生共有35子20女,在众多皇子中,二皇子胤礽的两起两落最为精彩,年仅一岁凭借其母的原因荣登太子位,当了40多年的太子还真是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。

随着其他皇子的羽翼越来越丰满,胤礽的耐心也终将溃灭,渐渐对自己不利的形势促使他一次又一次地铤而走险。不过他可能不太了解自己父亲的实力,伴随着反抗的是康熙愈加决然的镇压。最终成就了胤礽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两立两废的太子爷。

自康熙四十七年起,皇太子初次被废,继而九子夺嫡,宫廷之中暗流涌动。最终,号称“天下第一闲人”的四阿哥雍亲王胤禛脱颖而出,登上皇帝宝座。

雍正当上皇帝以后,以胤禩为首的“八爷党”,继续和雍正抗衡,雍正皇帝想出一个“秘密立储”的制度。确定好继承人以后,放在“正大光明”匾额的后面,雍正皇帝仙逝以后,在和皇帝的遗诏对照着宣读。

雍正皇帝采用这种方式继承,也没有阻挡得了,弘时和弘历对皇位的争夺。到了后来道光皇帝,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,关于奕詝还是奕訢继承,也是两面为难。最后在杜受田教诲下,通过演戏,让道光误以为奕詝有“仁爱之心”,最终坐上皇帝的宝座。

雍正皇帝设立的“秘密立储”制度,并没有解决预先确立太子产生的矛盾,从而又延伸出新的矛盾。这为后来慈禧当权铺平了道路,只要不提前确定太子,慈禧太后就可以“垂帘听政”,统治中国47年之久。

上一章
下一章
目录
换源
设置
夜间
日间
报错
章节目录
章节报错

点击弹出菜单

提示
速度-
速度+
音量-
音量+
男声
女声
逍遥
软萌
开始播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