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两百零四章 艰难的三线厂

车间很大,设备很多,但传说中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却没有看见,有的只是零散的工人无精打采的作着日常的维护。

偶尔有一台、两台工作的,也不是在生产什么产品,而是在哪里加工一件件职工自己用的炉灶炊具。

破败没有,但那种令人无奈的萧条,却让刚刚步入车间的秦教授心中有种说不出的痛。

他无论如何也没想到,当年亲自规划建设的船舶仪器厂的二号车间竟然会变成这样。

要知道当年在下放劳动前,秦文同曾经在第六机械工业部短暂的工作了一段时间,至于内容便是制定和规划船舶工业的三线建设。

三线,一个中国特有的工业建设名词,为了抵御有可能的外敌入侵,做好持久的战争准备,从六十年代开始,国家开始有计划的将东北、华北、长江三角洲等地的工业企业以拆分,或整体迁移的形势,转移到西南的三线地区,从而建立起以另一套独立的工业体系。

说白了,就是在原来的工业企业的基础上,做一套备份。

船舶工业也不例外,所以一些仪器厂、仪表厂、机械厂甚至是造船厂,都被搬到西南的山区,只为了能在战事继续生产军用船只。

而秦文同便是当年船舶工业三线建设的实际参与者之一,除了对川东潜艇厂的论证规划外,便是参与了眼前的这家湘西仪器厂的建设。

尤其如今众人所在的这个零号车间,那可是秦文同跟一众干部职工们人挑肩扛,一砖一瓦的建起来的,其中的感情很难用语言来形容。

哪怕是后来被下放劳动,秦文同也没断了跟湘西厂的联系,特别是听说投产,并于他参与规划的川东潜艇制造厂形成了产业配套,并顺利的制造出潜艇后,秦文同甚至破例弄了些酒,喝了个酩酊大醉。

哪成想这才短短十几年的光景,眼前这间寄托了他无数期望的车间便凋敝成这个样子,就别说是十分感性的秦教授了,换做是谁都会心疼。

“川东厂的日子也不好过,军品被削减后,川东厂就再也没生产过潜艇,作为川东厂的配套厂,我们湘西厂自然也陷入了困境,办法不是没想过。

可老学长,您也知道,我们对市场什么的根本就不懂,基本是做什么赔什么,所以这次找到您也是想让您给我们指条明路,不然再这样下去,我们可真就吃不上饭了。”

说话的中年人名叫薛强,是哈军工最后一届毕业生,之后随学校内迁华中,从此成为一名三线建设者,这一干就将近二十年,从普通的技术员一路做到湘西厂的厂长。

本想着能轰轰烈烈的大干一场,却没想到几番政策变动,令他们这些三线厂就跟失去了主心骨一样,一下子失去了方向。

想转型难,走出去更难,虽说国家对三线企业多有照拂,可当年只顾战争因素,不考虑经济因素的盲目,还是让包括湘西厂在内的三线厂变得举步维艰。

特别是在沿海地区实施开放后,分布在这些地区的造船企业有着天然的地域优势,围绕着这些造船企业建立起来的上下游配套机制也更加成熟和高效,从而形成一个个船舶工业群。

相较于沿海地区的欣欣向荣,位于内陆地区的三线船舶工业就有些悲催了,本来这些企业就是一个备份,哪怕也有造船厂,可顶多就是依托河流建立起来的内河船厂,顶天能造个三千吨级的船只。

产能有限不说,因地形和自然条件原因,局限也颇多,所以很难想沿海地区船厂那样,培育出高效的船舶工业群。

正因为如此,单靠三线企业自身,根本撑不起这么大的盘子,只能依靠国家不断的输血,才能勉强维持。

然而国家也并不富裕,每年能拿出的钱最多也就够个工资钱,至于其他的根本顾不上,所以这几年不少规模小的三线厂早就变得破败不堪,大型厂停产的也不占少数。

以至于不少当年抱着献了青春,献终身;献了终身,献子孙的三线人既迷茫又无奈,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。

薛强也是一样,当年参与三线建设不单单是那股子为国献身的热血,还有彻底扎根的决心,可当计划经济逐步消退,市场经济渐趋繁盛,薛强却猛然发现,当年的热血与决心似乎不太管用,无论怎么努力,在一个叫做“市场”的面前,他们湘西厂总是被打得体无完肤。

所以他前不久跑到汉鄂去找秦教授,不为别的,就是想听听这位老学长的意见,能帮着他们要到任务自然是好,要是要不到帮帮出出主意也是好的,不管怎么说他对老学长的人脉还是很有自信的。

秦教授可没有薛强那么自信,帮着湘西厂要些生产任务,凭如今的秦文同不算是是难事,可这次帮着湘西厂要任务,下次又该怎么办?还要帮着要?

这可不是什么解决之道,所以必须得想个更加长远的办法。

“我先帮你们要些生产任务吧,怎么也不能饿肚子,至于今后怎么办,让我再想想!”

尽管知道只能解燃眉之急,可薛强还是非常高兴,乐得连后槽牙都漏出来了,急忙道:“好,好,老学长您放心,我们厂绝对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。”

秦教授点点头,什么也没说,只是眼前一排排的机械设备,炯炯的眼神中,透着难以言喻的忧愁。

……

蒙建业的眼光也有些难以言喻,不过他不是忧愁,而是那种日了哈士奇后,一脸懵逼的状态。

因为他发现,中信公司给他们拉来的船舶订单,TM的就是个坑。

日本的转手订单,看的是好,可剥开表皮往里一看,天呀,简直惨不忍睹,这哪里是造船?根本就是最原始的来料加工嘛。

日本提供技术、提供材料、提供图纸、提供监造,他们奋进厂只出人和地盘儿,然后按照日本人规划好的条条框框把船造出来就行,然后甩一笔劳务费,贴上Made in Japan?就可以成为日本的杰作了,这……就有点儿尴尬了!

上一章
下一章
目录
换源
设置
夜间
日间
报错
章节目录
章节报错

点击弹出菜单

提示
速度-
速度+
音量-
音量+
男声
女声
逍遥
软萌
开始播放